1、 做好家長,正確的信念比行動更重要
現在是一個“孩子難,家長更難”時代,調查顯示,與20年前比較,現今的小孩:
(1)學習能力下降了;
(2)情緒處理能力更差,變得更神經質、更易生氣、更消沉;
(3)社交技能更差,變得更孤僻、更易沖動、更不聽話。
比起上一代,今天的家長:
(1)更需要賣力工作,工作時間更長;
(2)社會各方面的壓力更大。
表面上看,孩子應該受到格外的關注,但實際上,現在的孩子得到的關注不是更多而是更少。香港的一項調查顯示:現今家長與小孩溝通時間,平均只有6分鐘。我們內地之前實行獨生子女政策,這本來孩子應該受到更多的關注,實則不然,孩子受到的關注還不足6分鐘。
今天的孩子每天花大量時間面對電視、手機、電腦等電子產品,在處理人際關系、溝通、情緒處理和其他許多重要生活知識及能力上欠缺。學不到基本的情緒智能,對孩子的成長會產生嚴重的影響。
家長和孩子之間,本來應該有最親密的關系,可是今天的家長有時會覺得跟孩子無話可說,孩子也常常不愿意把心中的想法跟家長分享,家長和孩子經常發生爭執,又不懂得如何處理情緒,從而使兩代人之間的矛盾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加深。
2、 相信自己就是最好的家長
(1)孩子成長的過程很復雜。
在不同的年齡階段,對很多事情都會有不同的需要和反應,再加上每個家庭的文化、傳統、生活方式、所處的環境、社會環境等背景及家長的性格、行為各有不同,所以從根本上說沒有兩個孩子是相同的。
(2)要想改變孩子,首先家長必須做出改變
一個孩子的行為和思想,是由他成長中出現的種種事情及他所學到的思考模式決定的。期間,孩子跟家長的時間最長久,也就是說家長的思想、言談、行為和情緒表現模式,塑造出孩子今天的狀態,要想孩子有所不同,家長必須先使自己在思想、言談、行為和情緒表現方面有所不同。也就是說:要想改變孩子,首先家長必須做出改變。
(3)家長必須放下沒有必要的愧疚心理,相信從現在開始一切將變好,以至更好。
孩子出問題后,很多家長都會有一些的自責和內疚,覺得自己沒有教育好孩子,這種心態會促使家長學習更多家庭教育的知識,以提高協調親子關系方面的能力。相對于總是認為自己是對的、一出現問題就責怪環境或孩子不好的家長來說,他們的孩子是幸運的。但壞處是讓孩子形成一種信念:家長的確對不起我,欠我一些東西。這樣的孩子往往會不斷索求,每次吵鬧時都會以此為據而有諸多要求和抱怨,使家長不知所措,難以招架。
3、 11條必須堅持的信念,讓家長更懂孩子
(1)孩子一生下來,便愛、信任及聽從父母。
(2)孩子再壞的行為,都不是針對父母的。
(3)家長對孩子付出的愛是沒有任何其他東西可以代替的。
(4)孩子在不斷地努力做好,就算當他弄得最糟的時候也是一樣的。
(5)每一個孩子都具備使他擁有一個成功快樂的人生所需的全部能力。
(6)家長只不過是幫助他把這份能力有效地釋放出來。
(7)孩子的智力和能力都很正常,只是他沒有在家長在乎的事情上表現出來。
(8)任何行為都不等于整個人。
(9)家長是每一個孩子成長結果的最大決定因素。
(10)總有更好的辦法,關鍵在于家長肯不肯去找。
(11)所有親子關系的改善,必先來自家長的一些改變。
參考資料:《李中瑩親子關系全面技巧》